Sunday 23 November 2008

向一片尿片致敬

当全世界人民为这个建筑面积25.8万平方米、永久坐席80000个、临时性坐席11000个奥运主场“鸟巢”这一举世奇建的成功而雀跃时,我除了激动,更有着无数难以自解的疑问,例如:这些庞大的钢架是如何搬运到一块的?这么高的建筑,没有电梯和托运设备,上下一次估计最少也得十几分钟。那些焊接的人员要是想上厕所怎么办?于是千方百计找来了以为参与过“鸟巢”焊接工作的朋友。以解答我心中的疑问。“如果要上厕所就要爬下去,上完后,在爬上去继续工作吗?”他遥遥头道:“要真是那样,估计这鸟巢在给三年也建不完。”

我更加困惑了,不这么上还能怎么上。

结果,他告诉我,每一个焊接人员,在每天换班之时,都会自带几块尿片,那并不是什么特殊制品,就是小孩用的“尿不湿”。上去之后,就再不下来。想上厕所,就直接尿到裤裆里。

不知道为何,对于他所陈述的这么一个滑稽的事实,我却怎么都笑不出来。实在难以想象,三年寒冬酷暑,以一块尿片来解决日常的排泄问题,是何等感受?更难以理解,是怎样的一种热情驱使着那么多工作人员,默默遵守着这么一个类似屈辱的不成文的定律?

一块尿片,为这些工作人员节省了多少汗水,用于投入实现全中国人民梦想的大业之中。向一块尿片致敬,是向那些因责任而甘愿委屈自己的幕后工作者们致敬,是向一种无法严明的使命和爱国热情致敬。

<转载>

楚童不遗憾


  
  翻完她的简历,主任微笑说,你是否投错简历。
  我自旁边探身去看,楚童,经济系本科毕业,各科成绩优异,英语六级,取得报关员证……
  这样的专业,这样的成绩,聘一家有名头的贸易公司应该不是什么难事。聘编辑,的确是不相干。于是我也抬头看她,疑心她投错了简历。
  她笑,没有投错,我是诚心应聘。我从小喜欢文学,但爸妈说,我缺少这方面的天赋,老师也说过。我想他们说的应该是对的。后来就读了经济,可还是不甘心。
  竟是如此坦白,诚实的眼神,让她原本青春俊秀的脸,更多了几分可爱。
  但,我们需要的是专业对口、有文字功底、有发表作品的应届生。招聘广告上写得很明白。楚童,确实不符合条件。
  主任再次婉拒她。
  她却不退缩,从包里拿出几份印刷品递过来,说,虽然我的文章写得不是很好,但是,我觉得我对文字有鉴别力,应该符合编辑的要求,这份校刊,是我和同学一起办的。
  很普通的大学刊物,排版印刷都过于简单,翻开,看到她的名字,是排在前面的。略略翻过两篇文章,也有不错的文笔和故事。
  可以给我一个机会,做编务也可以。她指指招聘广告,上面写着,编辑两名,编务一名。
  是因为她的固执吧,主任没有再拒绝下去,收起她的简历说,那好,等通知吧。
  她礼貌地向我们一一道谢,转身离开,是个教养很好的女孩。我记下了她。
  
  二
  
  条件适合的应届生很多,专业对口,也有些许文章在报刊发表,找两个编辑并不难。在讨论的时候,却忽然有谁提到了楚童,说,那女孩,虽然专业不对路,但给人感觉还不错,诚恳踏实,一个编辑需要好的耐性,她的个性,感觉倒是符合。
  看来,记得楚童的不止我一个。
  主任不语,半天才说,她办的那个校园刊物我也看了,虽然不专业,遴选的稿件确有出彩之处,栏目设置上也灵活。只是她的专业……
  可以让她先做编务,我下意识替她说话,反正她自己说过。
  或者说说而已,读了四年经济,不做本专业已经够委屈,小姑娘可能只是好奇。主任冷静分析,若她真肯来做编务,倒是见她的诚意。
  于是打电话过去试探,楚童一口应允。我再问,你知道编务是怎么回事吗?她答,知道,打杂的,我愿意。
  然后我们都笑起来,这个女孩,她是认真的。
  
  三
  
  楚童就来了。真的做了编务,毕竟另外还有两名科班出身的应聘者挡在前面。
  楚童并不介意,一脸满足的笑,如何看都不是伪装。
  楚童的工作很繁杂,拆阅大堆的作者或读者来信,分门别类,回复一些应该回复的信件,整理和邮寄大堆杂志……写字间里,常见她的身影每天四下穿梭。且她的待遇显然要低一些,这份工作,原本不要求学历的。说实话,很委屈她。
  可是她喜欢,闲暇,也会有时间坐在那里翻阅杂志和许多审阅不合格后丢弃的稿件。因为早出生几年,我总觉得和80后的,尤其是楚童这样出生在80中期的孩子无法沟通,觉得他们浮躁、任性,不会踏实地做一件事,可楚童让我感觉并不是这样。每天她会早早地来上班,工作很认真,也不早退,不爱打电话,经常发信息。话不多,脸上带着简单的笑容。很容易相处。
  对她有好感,常常把交换的诸多杂志拿给她。她看了,会和我交流一些问题,比如排版、内容风格、开本或者广告。态度很认真,那种认真,确实缘于她对这份工作的喜欢。有次,她拿着一篇不用的稿子找我,说文章的故事她喜欢,想回去改一改。
  那篇文章,是主任批了缓发的,后来有新的稿件替换,最终还是撤下了。也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可是每天浏览稿件太多,这样需要改动太大的文章,便不去改了,反正有作者写新的来。任何职业,做久了,都会失去一些热情,变得程序化。难得她想改,就交给她了。
  过了两天,楚童把改过的稿件拿过来给我看,改动很大,从细节到措词,竟然很懂得细节操作,虽然文字还是显得有些平淡。
  我把意见诚实地告诉她。她有点不好意思说,我知道问题在哪里,可是真的突破不了,可能就是我爸说的,缺少天赋吧。
  过了几天,她却又把那篇文章拿过来,再看,故事和细节保持不变,换了一种文字风格来叙述,立刻生动漂亮起来。
  谁写的?问她。她老实回答,是我一个同学,大学时我们一起办刊的。
  把文章拿给主任看,她也喜欢,决定发,和原作者协商后,署了两个人的名字。当然,没有楚童。她已很高兴,把那个女孩介绍给我当作者。我打趣她,等你转正以后,我把作者还你。
  我会转正吗?她有些开心,然后不等我回答,自己点头说,应该会。我这样努力。
  那以后,楚童会经常拿一些文章给我看,我喜欢她年轻而新锐的观点,把她推荐来的稿件交上去,竟也有收获。有次编前会,主任想在新刊上更换两个栏目,让楚童也过去参加,她很主动,说了自己的建议,很详细,从栏目名称到内容风格,得到一致认可。
  那次会后,楚童从编务调整到了编辑,刚好是她过来工作的第三个月。我决定把她交给我的作者都还她,对编辑来说,作者就是业绩。
  她摇头说,本来就不是借,所以根本不用还,何况我喜欢发掘新的东西。
  这样的拒绝,倒让我觉得自己的小家子气,觉得自己的世故。久了,什么都会放到利益的角度,不像楚童,她这样清新,因为喜欢做一份工作,不用我们的方式计算得失。
  看我沉默,她又说,何况你一直照顾我,那几个作者,算我回报行吗?说完笑起来,眼神,有一丝可爱的狡黠。
  是真的喜欢她了。


  
  做编辑,楚童很开心,约稿改稿、各个网站发帖、打电话、寄样刊,乐此不疲。个性签名是:真的做编辑了。那喜悦,溢于言表,有点暴发户的味道。我笑她,跟没见过世面一样的,以前还做过主编呢。
  她摇头,那时候不算,自己做给自己看,现在不一样,那么多读者看到我的名字呢。
  这口气,就透出一个年轻女孩的天真来。
  爱好的动力很大,楚童每期交上的稿件,比其他人都多,只是业绩并不是很好。是一个新编辑必然经历的。她却不灰心,每期通过三两个稿子,新杂志出来,她会把文章下面自己的名字用线画出来,拿回家给父母看。
  真的打算做一辈子编辑?有次我在QQ上问她,她也不答,发个笑脸回来。我也不再问,和楚童,一定是相互欣赏喜欢的,看上去也走得很近,但能感觉出中间的距离,那距离不长,却是越不过去的。她不似我们早几年出生的人,工作之余,总会有私下的交流和倾诉,关于生活、感情或其他。相互之间,便有了亲近和疏离,有了矛盾和是非。而她和同事的感情,看来只保留在工作中。下了班,似乎就成了陌生人。是他们这代人的处世方式吧,也许有点冷淡,但真的很轻松。
  这份轻松,让我有些羡慕。
  
  五
  
  楚童拿到上稿第一名,是她做编辑的第8个月,业绩远远超过了两个科班出身的同事。那次编后会,一个女孩不服气,半开玩笑地说,早知道当初也不读编辑专业了,作用不大。
  楚童安慰她,等到校对时候,你就庆幸科班出身了。说完吐吐舌头。楚童的校对很糟糕,每次都要对照大部头的字典,同时发下去的,她的字典都快翻烂了。
  学经济出身的楚童,历经10个月,名字终于挂在了首席编辑的背后,这丫头兴高采烈,决定要购下当期一百本杂志送亲友,那口气,好像是自己出的书。这份工作,她竟然还是没有丝毫厌倦,想来,虽然文字上缺少天赋,但做编辑,她是适合的。
  却没想,两个月后,楚童宣布辞职。以为她开玩笑,直到主任说,她交了辞职信。
  真是不明白她了,一年前辛辛苦苦来,辛辛苦苦做了一年,又那么喜欢这份工作,刚刚做到得心应手,却真的要走。
  辞职信上有她要离开的理由。
  大学毕业前夕,22岁的楚童和父母谈判,只要成绩达到他们的要求,就给她一年的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一年后,她回到自己的优势中,做自己应该做的。
  她喜欢的,是文学,于是选择和文字频繁打交道的编辑。说好了,只做一年。
  父母同意了,她也说到做到。
  我为她惋惜,她却摇头,这一年的成绩,有我的努力也有运气,编辑只是一份工作,文学却真的需要天赋。其实我喜欢的是文学,所以我追逐的高度,永远不可能达到。可是真的有更适合我的,看,学经济,我不用太努力就能考到好成绩,所以,我适合。走这一遭,不过是为了以后不遗憾。
  这样的解释,真的让我无话可说。楚童,一个聪慧认真的女孩子,懂得人生路上如何行进,却依然要为了自己年少时有过的梦想转一个弯,努力靠近,看一看梦想的颜色,再重新上路。让自己不遗憾。这样的人生态度,凭借的是自信,需要的是性情。
  楚童做到了,完成了,所以,她要走了。
  
  六
  
  楚童就真的走了,半个月后,她顺利应聘到本市一家有名的外企,从头做起。几天前,她在网上对我说,正在申请为企业做一份文化内刊,有希望实现。然后她发了一串笑脸,说,做编辑的这一年,是我在公司发展独特的优势。
  那笑脸,让我想起她眼神里可爱的狡黠。我丝毫不怀疑,她的愿望会实现。一个不放纵喜好,明白用理性的方式实现自我的女孩子,她必定会走得更好。

Thursday 6 November 2008

给仇人一块面包——发生在二战的感人故事

二战时期,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带领下,团结一致,浴血奋战,在付出巨大的代价之后,终于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战争胜利的当天,上万名疲惫不堪,无精打采的德国战俘排成长长的纵队,在荷枪实弹,威风凛凛的苏联士兵的押解下走进莫斯科城。
得知法西斯战俘进城的消息后,人们几乎倾城而出,纷纷涌上街头。在宽阔的莫斯科大街两旁,围观群众人山人海,挤的风雨不透。在围观的人群中大部分是老人,妇女和儿童。
苏军在战胜入侵的德国法西斯的同时,自己也付出了重大的伤亡。这些老人,妇女和儿童就是战争的受害者,他们当中许多人的亲人,在这场异常残酷的战争中被入侵的德国法西斯杀害了。
失去亲人的痛苦把原本温和,善良的人们激怒了,他们怀着满腔的仇恨将牙齿咬得咯咯响,一双双充满血丝与复仇火焰的眼睛齐刷刷的向俘虏走来的方向注视着。
为了防止出现意外,大批的军队和警察出动组成一堵墙,排在愤怒的人群前面。
战俘出现了,近了,更近了。围观的人群开始骚动,有人喊出打倒法西斯的口号,有人叫骂着让杀人的凶手偿命,接着人群潮水般地向前涌。负责维持秩序的警察企图阻止,马上被汹涌人潮冲得七零八落,最后警察和士兵手拉手组成人墙,好不容易才将人潮挡住。
此时,战俘已经来到人群前面,他们个个衣衫褴褛,步伐蹒跚,每向前迈一步都十分艰难。他们有的头上裹着绷带,有的身带重伤,有的失去手脚躺在担架上不断发出痛苦的呻吟。
面对激怒的人群,德国战俘呆滞,木讷的目光中充满了恐惧与惊慌。出于求生的本能,他们不住的后退。许多战俘本来就身负重伤,疲惫不堪,在遭到如此惊吓后瘫软在地。担架上的重伤号被扔在地上,无力逃脱,拼命的哭号呼救。
这时,一位中年妇女在混乱中拼命挤过人墙,冲到一个受伤的战俘跟前举拳要打。
这是一个失去双腿的重伤号,他头上打着绷带,破烂的军装上沾满了血迹,脸上的稚气表明他绝不会超过20岁。面对扑面打来的拳头,他无力躲闪,瞪着惊恐的眼睛,发出绝望的哭泣。
蓦地,中年妇女停住了,木雕泥塑般站在那里。她怔怔的看着年轻的战俘,心头一阵剧烈的刺痛,在这个年轻伤号稚气的脸上,她分明看到了自己刚刚战死的儿子的影子!
妇女犹豫了一下,叹了口气,那只高举的拳头无力的垂了下来,妇女从怀里掏出一块用纸包着的面包,轻轻的递到伤号的面前。年轻的伤号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用惊恐的,带着泪光的眼睛盯着面包,不敢去接。直到妇女硬把面包塞在他手中,他才如梦方醒,抓起面包连裹在外面的纸都顾不上撕,就狼吞虎咽大吃起来,看得出他一定几天没吃饭了,饿坏了。
看到伤号饿成这个样子,妇女缓缓蹲下身子,用颤抖的手轻轻抚摸着伤号头上的弹伤,失声痛哭起来!
悲怆的哭声撕心裂肺,骚动的人群一下子安静了下来。人们惊呆了,一个个用惊异的目光注视着眼前的一切。空气仿佛一下子凝固住了,整条大街一片死寂。
良久,人们才醒悟过来。这时,出人意料的一幕出现了:那些老人,妇女,孩子,纷纷拿出面包,火腿,香肠等各种食品,一起向受伤的战俘拥去... ...

老象达莉

在說大象花子之前,我先給大家講一個大象達莉的故事......


早上7點,小艾伯納準時來到羅馬尼亞國家動物園。從達莉“太太”由遙遠的印度來到羅馬尼亞后,她就日復一日的早出晚歸,照顧這個上了年紀的“老人”。

達莉是一只15歲的老象,以前在印度一家馬戲團做表演。偶然受到了刺激的她成了瘋狂的殺戮機器,在踩死、踩傷十幾個人之后,被馬戲團低價賣給了經濟不景氣、只要便宜貨的羅馬尼亞國家動物園。動物園之所以敢于接收達莉,就是因為艾伯納家族的存在。他們是羅馬尼亞最古老的訓象家族,沒有他們訓練不了的大象。

小艾伯納只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就讓達莉重新變得溫順起來,并且開始對外演出。人們都在議論艾伯納家族有什么秘訣,甚至有人猜測他們懂得大象的語言。

小艾伯納打開大門,進入象館,他像往常一樣用手和達莉的鼻子握一下,算是早安的問候。就在他準備沖洗象館時,外面傳來了嘈雜的聲音。40多只身高體壯的兇猛的獵犬被工作人員帶進了象館。“怎么了。發生了什么事?”小艾伯納問。

工作人員告訴他,因為動物園經濟狀況日下,已經養不起這么多的動物,獅子、老虎、猴子等動物已經被賣了,他們想把達莉也賣了,可她已經太老了,沒人愿意出高價。達莉食量又大,動物園不想負擔這個累贅,他們決定用獵狗咬死她。

小艾伯納震驚了,不敢相信的搖著頭。工作人員不耐煩起來,干脆放了狗,要把小艾伯納嚇走。

40多只受過嚴格訓練的獵犬沖向了達莉。達莉還不知道發生了什么,就已經有幾只獵犬張開嘴露出鋒利的牙齒,狠狠的咬在了她厚厚的象皮上,雖然受傷不重,但疼痛讓達莉慌張起來。

多年的圈養生涯讓達莉失去了野性,她忘記了自己是連獅子和老虎都不畏懼的象,陸地上最大的動物。她望向小艾伯納,眼里滿是畏懼和請求。

40多只獵犬已經結束了第一輪的攻擊,達莉身上、腿上有些地方已經流血,小艾伯納心疼的拿起掃帚,來回奔跑著追打那些獵犬,阻止他們再次靠近達莉。

獵犬們被激怒了,他們轉移了目標,開始攻擊小艾伯納,一陣慘叫聲中,小艾伯納已經被咬得遍體鱗傷,傷口噴著鮮血。

幾只獵犬再次開始了對達莉的攻擊。小艾伯納不知道哪來的力氣,揮舞著掃帚狠狠的砸在一只獵犬的腰上,那只獵犬悲鳴一聲,他的伙伴們被鮮血和小艾伯納的舉動激發起了血液里殘留的獸性。

一只獵犬從側邊竄過去,向正在抵擋其他幾只獵犬的小艾伯納微微揚起的脖子咬去,牙齒洞穿了小艾伯納的咽喉。鮮血噴灑出來,小艾伯納發出了含混不清的聲音,眼里含淚望向達莉,帶著不能再保護她的愧疚,無力的揮舞了兩下掃帚,倒在了地上。

在工作人員手足無措,不知道改怎么收場時,達莉忽然瘋狂了。她揚起長長的鼻子,發出一陣悲鳴,向那群獵犬沖了過去。鼻子卷起一只獵犬,狠狠的摔在了地上,獵犬被巨大的慣性和拋力摔成了肉醬。象館里開始了悲情的殺戮,達莉的悲鳴和獵犬的狂吠交織在一起,混合成了慘烈的音符。

在擊倒第27條獵犬后,達莉受傷的后腿終于支撐不住她龐大的身軀,發出了骨骼折斷的聲音。達莉癱倒在地上,她用前腿艱難的支撐身體,挪動著,最后躺在了小艾伯納的身邊。獵犬們一擁而上,達莉這次沒有做任何抵抗。

艾伯納家族把動物園告上法庭,他們列舉的罪名第一項是虐殺大象達莉。有人問艾伯納家族族人,小艾伯納的做法是不是不理智。他們說:“不,他是我們家族的驕傲!”在整個歐洲,人們一夜之間都知道了艾伯納家族的秘密,他們對大象的感情和愛,勝過自己。



這部SP.....我是從頭哭到尾看完的
心情很沉重...
人有那么的權利嗎?可以這樣隨意的決定一條生命的存在
當自己需要的時候拼命利用,等到不需要的時候就毫不留情的處理掉

是的,我用的是『處理』,
也許....有人看過我某篇日志里附上的我在某個BBS做的無趣的題目里我對『寵物』問題的回答.....
我當時的回答就是:動物應該留在大自然,而不是人的家里。


我還是,最喜歡奔跑在草原上的大象了~
以上。

今天又是新的一天

很多人都问过我是否一直像屏幕上一样总是精神饱满,其实没有,生活和工作总有不如意和失落,但重要的是,无论遭遇什么,努力保持明朗的笑容、积极上进的心态。

1993年,我果断地离开工作了四年的台湾到香港发展,成为台湾电视媒体跳槽岛外的第一人。

记得初到香港时,我人生地不熟,又不懂粤语,连日常生活的沟通都成问题。尤其在情人节或圣诞节,我形单影只,繁华中更觉落寞。香港的工作和生活节奏都很快,我也不适应,那种不合拍的感觉和噬人的孤独,让我无所适从。那时,我特别害怕下班,用钥匙打开的房间空空荡荡,就是四面墙,家俱一应俱“无”,只临时买了个床垫铺在地上。黄昏闻到楼下煎鸡蛋的香味,我就想到远方的家。从不失眠的我,开始整夜睡不着,频频想爬起来打电话回去,又怕家人担心,于是躺在黑暗中,一遍遍地跟自己说:“静下来,静下来,都会过去的,明天太阳照样升起。”早上起来,对着镜子里的自己微笑:“打起精神来,今天又是新的一天。”

有次我在某大楼的喷水池前等个朋友,看到水花不断上涌,再形成美丽的透明图案,兴致盎然。喷水池的水怎样往上走的呢?并且永远保持一种向上的姿态?是因为水流被激射出来,形成水柱,这种力量一直往上推,才让顶端的水花永远盛开。

其实,伤害和挫折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化解痛苦,寻找来自内心的支持的力量。只要心底有力量,就会保持一种向上的姿态,否则,1分钟的懈怠都可能让顶端的水花一泻千里。喷水池源源不断地补充新的水柱,而对人心而言,学习才是最好的活水之源。

改变需要勇气,那段艰难的日子历历在目,我都笑着走过来了。其实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终其一生,都在斗争。这么多年,我一直坚持学习,不仅是多读书本,而且每一次采访,都能让我如同海绵吸收新鲜的东西。现在正在做的媒体经营管理工作,也需要我更多更新的知识去应付。

回望这十多年的职场生涯,走到今天,是积极向上的心态让我在千变万化中葆有了希望和人生事业的恒温。



快乐地掌控当下

我在风凰卫视主持“小莉看世界”、“时速直通车”等栏目,兼做管理工作,工作内容每天都有变化,我的任务是把每个主题做好。我热爱新闻工作,喜欢它的挑战性和变化性。至于地位、职位,全不在个人的掌控中,能掌控的只有现在,我的目标是把当下做好,包括自己的生活,这就够了。一位传媒同仁说过一句话,“一个人围着一件事转,最后全世界可能都围着你转;一个人围着全世界转,最后全世界可能都会抛弃你”。

人的成长,其实就是从简到繁,再由繁到简的过程,年轻的时候,总会想有更多尝试,恨不能抓住每个机会,吸收更多的东西。等到人慢慢成熟了,知道一个人的精力终归有限,虽心有不甘,但力气不逮,必须学会做减法。比如工作上,如果想把一件事情做通透,你必须聚集精力放在这个着力点上,坚定不移,心无旁骛。我觉得做减法的过程更不容易。现实工作和生活中,难免会有种种近期效益更明显的诱惑。这时候,人很容易患得患失,所以必须追问自己到底要什么,怎样才能跟梦想靠得更近。放弃,也是为了另一种坚持。人生有梦,但筑梦要踏实,一步一个脚印。能知道要什么,能够做到什么,不可能做到什么,就很不错。

“When you are over thirty years old , you will never get older but wiser.(当你年过30岁,你永远不会再老了,你只会变得更智慧。)”我喜欢这句话,因为从中透露一种积极乐观的精神,一份凭借智慧经营的快乐。高中时一位英文老师曾说:“世界上什么人最快乐?只有重度智能不足者最快乐,因为他们单纯得不明白什么叫不快乐,但是在座的各位都没有这种单纯快乐的能力,所以唯一的方法,就是让自己聪明一点,懂得寻找人生的快乐。”

当我们是小孩子的时候,快乐很单纯,长大后若要维持快乐,则需要智慧。一个成长的人,健康的人格尤其重要,我希望自己一直保持这样的快乐,轻松度过人生的起伏。积极的快乐其实是人生很高的境界,在某种程度上,是心智修炼的成果。所以,在我做准妈妈的时候,更要求自己保持快乐积极的心境,这是给宝宝最好的“胎教”了。几年前在香港电台要做一个谈生活的环节,主持人必须在片头词上说一两句生活感受,我脱口而出:“我希望我的生活是不断快乐的累积!”

这是我的梦想,我至今仍然在努力实践它。我特别感谢我的父母给了我热爱生命和欢乐的能力,我会宝贝到老,老到鸡皮鹤发,你仍会看到我开怀大笑的模样,即使那时我已老掉了牙!但至少我知道我成功地活过每一个时刻。

南非前总统曼德拉也曾说:“生命中最伟大的光辉不在于永不坠落,而是坠落后总能再度升起。”我欣赏这种有弹性的生命状态,快乐地经历风雨,笑对人生。

爱的训练《读者》2008年第21期

文/醉东风

儿子问我:“妈妈,你为什么把我爸爸的妈妈叫妈妈?你又不是我奶奶生的!”
  我说:“我和爸爸是夫妻啊,就是一家人了。那爸爸的妈妈当然就是妈妈的妈妈了。”
  儿子并不罢休:“那你叫,你现在大声地叫个妈妈我看。”
  我有些尴尬,虽然平时也“妈,妈”地叫,但被儿子搞得这么正式还是头一回。但为了应付儿子,也只能边吃饭边大声地叫一声:“妈!”声音是发出了,但眼睛是瞅着盘子的。
  儿子马上抓住把柄了,他得意地叫起来:“看吧,你没有看我奶奶就叫妈妈,说明你害怕了,你不敢看着奶奶叫妈妈。”
  我怎能如此败下阵来。马上把身子侧向婆婆,迅速再叫一声“妈!”
  婆婆跟我一样,平时都不是善于直白表达感情的人,虽然相处得很融洽,但这样直接的感情交流却是没有过的。婆婆听我叫她,也不大好意思,眼神闪烁着,也不看我,斜看着饭桌旁边的墙壁,嘴里答应一声。
  我想,这次该算过关了。但鬼精的儿子还是看出了端倪。“你们两个就像贼一样,一个都不敢看一个。这下你看着奶奶,奶奶也看着你,我数完一二三你再喊妈妈!”
  迫不得已,我转身注视着婆婆。
  婆婆也转身注视着我。
  目光碰撞得如此胆怯和心虚。恨不能都把目光从半截处定格了,在相撞之前就收住。恨不能及时地在目光延伸处寻找一个飘忽的烟尘,让眼神有个实在的着落。我和婆婆,就这样对视着,感觉目光不是直的,而是曲里拐弯的,最后不得已的交叉。
  儿子终于数完了“一、二、三!”我终于圆满地完成了叫“妈妈”的任务。
  然而,心绪却再也无法平静了!
  我从前那么多次叫过“妈”,我注视过她的眼睛吗?没有!“妈”就是一个合适的称谓,可以把婆婆唤应叫响的恰当的名词而已。我在叫婆婆的时候,已经把“妈”的内涵给省略掉了,“妈”的后面是空白……
  为什么我注视着婆婆叫她“妈”的时候,会这样生涩和艰难,甚至尴尬?因为我从没有想过她可以替代我的母亲的位置,因为我只是把她当成先生的老人来对待。面对她,我想到的是我应该尽到什么责任和义务!虽然我对他们很好,但这好,和责任有关,与爱无关。从心底里,我没有真正“爱”过他们!
  刚才我看着婆婆的眼睛,我看到了什么?我看到了婆婆眼睛周围刀刻一样的皱纹,看到了婆婆在乡下长期劳作被风雨吹的粗黑的肌肤,看到婆婆同样心虚和晃悠着的眼神!她早已习惯了我随口一叫的“妈”,我做着我的事情,她忙着她的事情,我看着电脑叫声“妈”,她看着手里的针线活答应一声,不掺杂任何感情色彩!
  我把婆婆叫“妈”的时候,都使用过怎样的语气?有没有像叫自己的母亲那样——快乐的、亲切的、娇憨的、粘连不断的……?没有过,我从来都是一声短促的“妈”,声音的符号而已!甚至婆婆,在叫我的时候也是这样,她从来没有叫过我的名字,而是面对着我叫“昊昊”(儿子的小名)。
  我和婆婆之间,就像两个被搭错了的音符,感觉不和谐,但谱曲的人偏偏就这样搭配了。我们都把这当成是命里注定的事情,婆婆没想过要降个调,我没打算要升个调。放在一起就放在一起吧,形体上的和谐,精神上的距离。
  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天底下有那么多婆婆和媳妇不能和睦相处。
  因为她们在互相呼唤的时候没有认真地注视过对方的眼睛!
  眼睛是心灵之窗。当你看着婆婆的眼睛,你就走近了她心灵的边缘,你能感觉她的眼神是温暖和善的。也许,第一次你会觉得陌生,但时间长了,陌生的罅隙就会缩短和消失。婆婆,就成了自己的亲人,真正的亲人。
  我得感谢儿子,他给我上了一堂课,有关“爱”的训练!

两棵树的故事 

  文 / 雾湿楼台
两个相爱的人死后,即使他们生前不能相守,只要把他们埋得很近,就会有两棵树从他们的坟上分别长出来,并且很快就长到一起,它们的枝叶在风中交错,它们能听到彼此的呼吸,甚至彼此的心跳……
这就是两棵树的故事,故事十分凄美,让人不忍多闻。
我不知在那两棵树上,是不是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会不会有泣血的杜鹃栖息在枝头上,会不会有唱得最美的黄鹂在上面婉转其歌喉,会不会有长的最美的百灵在风中抖动风衣……
或许是我太过浪漫,或许是现实太过无情,总之当我在梦里看到那两棵树时,我看到的不过是枝叶的交错,听见的不过是风吹过,枝叶的沙沙……
这就是两棵树,这就是两棵树的故事。
在梦里,那两棵树疯狂地生长,长得枝繁叶茂,长得楚楚动人。
一年四季,它们的枝叶在风中绿了又黄,黄了又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生生不息,荏苒不休。
这像极了我们的爱情。
我们的爱情只要有沃土,便会永远地生长。是的,永远地生长。
即使某一年,那些爱情的树停止了生长——大旱大涝,天灾人祸,不可避免的灾祸啊,使得它们停止了生长,但是世上已经有它们的孩子存在,那些千千万万的种子随风飘向四面八方,并且早早地发出了新芽,并且即将长成参天大树。
这些树啊,也会像它们的父辈,为了心中的爱情,荏苒不休。
那些树,在无边的沃土上,长成了一片无边的树林。当你走近,请你细听,那颤抖的叶是它们等待的热情。当你终于走进了那无边的森林,请你相信,世上有爱,而且已蔚然成荫,在你的心上,它们也长成了一片树林,教你如何善待爱情。
是的,它们是两棵树的子孙,它们是爱情的延续,是爱情的见证。
它们曾经见证了父辈的爱情——两棵树,生生不息地长在一起,用生命诠释爱情的含义。
那两棵树啊,已经长在我的心头了。
那两棵树啊,已经在我的心头生根发芽了。只要我的心不死,树就不会死;树不死,爱情便永远存活。秋天了,树的叶子该落了吧?我到梦里去看望他们,那两棵树,那两棵不死的树,那两棵见证了爱情的树。
叶子落了,一切便出奇地清晰,那两棵树的枝桠,原来已经长在一起了。
难怪再大的风也吹不散它们呢,原来它们长在一起了。
我在梦里,举起相机,良久,良久,无语。后来我又放下相机,因为我不想惊扰了两棵树,确切的说,我不想惊扰了两棵沉睡中的树,不想打搅它们的梦——那是一个关于爱情的美梦。

Tuesday 4 November 2008

七步之内必有貂蝉

七步之内必有貂蝉
2008年07月30日08时15分   来源: 中安在线 文/令飞


  老董对恋爱这档事与年轻人一样,依然充满了浪漫和激情,每天在QQ上寻觅梦中的女人,忙得飞沙走石,但效果不大,好不容易接头上一个姿色打眼一点的,可没两天就不见了。老董像一只中年海马,在深不见底的茫茫大海里游弋,不知什么时候才能游出孤独。在我面前,老董曾学着武则天的样子叹了一阵息:“真害怕天黑!”

  公司里大多是80后的小伙子,个个爱情汹涌,三下两下就谈成个恋爱,常常牵回一些模样青春时尚的女孩,在宿舍里的窄床上互相折磨,声音很大,把隔壁的老董的肾上腺搅得久久难以安宁。这些灿烂的年轻人,真不懂老董夜的黑啊。我问老董:“董哥,跟80后住一块,残酷吧,什么滋味?”

  老董看了半晌天光:“饿着肚子看别人吃昌江芒果!”我说:“董哥,网络这玩意不可靠,收心看看身边,说不定七步之内必有貂蝉。”我指的是秋姐。

  秋姐是公司里的文员。很奇怪,全国所有的公司,什么都不是的一般就叫文员。秋姐写三句话都要问老董四下,只能干些杂活,如收发,送合同,给老板抹桌,帮伙房女阿英摘菜等等。秋姐是个热情的人,见谁都笑,见面就问你吃了没有,让80后们很烦。老董说:“秋姐心虚,没学历,没专业,只有热情了,我也差不多。”

  在80后一统天下的公司里,快四十岁的秋姐出现,让这些80后觉很好玩,像在观赏着误入淡水小河里的一条鲨鱼。由于年龄和其他情况的相近,秋姐有事没事就爱往老董办公室里串门,有时下班还往老董的宿舍里问屁大的事情。那天,秋姐又来老董宿舍了,跟老董说:“董哥,公司里每个人都有个英文名字,你也帮我起一个!”

  老董好像不喜欢秋姐如此热情:“你要去英国留学吗?”秋姐大笑起来,说董哥你好幽默。老董半个英语单词都不会,这事就先搁了。其实,老董与秋姐是些共同语言的,还有阿英,比如他们三人都觉得过生日的时候老板送蛋糕,不如送一只鸡。三人常常在公司伙房里弄宵夜吃,说说笑笑到深夜。秋姐上街买东西,大件一点的,就打电话叫老董去帮忙提回来,顺便给老董买包“芙蓉王”啥的,两人都很舒畅半天。

  老董隐隐知道,秋姐也是个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单身女人,但对我的七步貂蝉之说颇不以为然:“脸蛋还可以,就是小肚子高了。”我说:“董哥,总比你对女秘只有偷偷打眼馋实用吧。”老董说:“省我一点事吧,我也不能就这样没志气。”老董又继续上着他的网,网络里有他放不下的萝卜白菜。老董不担心找不到女人,就担心这个世界突然消灭了网络。秋姐有时上宿舍来,老董也头不回地与他的QQ女人忙聊。秋姐坐一会就回去了,她似乎在耐心等待老董提高觉悟。我说:“秋姐都来了,你怎么没声响?”老董淡淡的,还是那句话:“我也不能就这样没气志。”

  那天,吃中午饭的时候,小朱对我说:“王哥,我昨晚在解放路公车上看见董哥搂着秋姐的腰走出工人影剧院,现场直播!”

  第二天,老董请了一个80后同事帮秋姐起了个甜蜜的英文名字,叫爱拉。听老董第一个叫秋姐,一声"爱拉"上一声“爱拉”下,我和小朱禁不住笑得门牙都快掉了。

怀念一个眼神

作者:孙绍振
25年年没有回德化,到了德化,就感到遗憾了。回来的意义也并不完全是看风景。穷困的山区小城,变成了现代化的城市;高楼大厦,气魄宏大。难道真的比我在福州、厦门,甚至法兰克福、纽约、巴黎看到的还阔气、神气吗?然而不管别的的地方多么豪华,都抵不上德化的新建的大街。它们在我心目中的位置是不可神秘的。这里有我留下的记忆。在人生最为艰险,甚至走到自杀的边缘的时候,德化的用大山一样宽宏的胸怀收容了我,给了我难得的温情。在下放(或者流放)到德化之前,我总是不断地为自己的轻信朋友而后悔。生活教训了我:不要相信任何人,尤其是朋友。让我学会自私吧。
但是在德化,却不然,农民,哪怕是第一次相见,也都把我当作关切的对象。在德化人中间,是不须要对任何人都心怀戒备的。
那小河上的石桥,还在吗?我曾经倚在那有点发烫的栏杆上,遇到一个农村干部,虽然,在当时和后来,我连名字都叫不出,可是他却把我当作知己,告诉我林彪爆炸的绝密消息,至今我还记得当时的惊心动魄之感。他要求我千万保密,我也虔诚地点头,但是,五分钟后,就把这个大快人心的新闻,告诉了我所见到的第一个人,虽然那个人和我谈不上知心。那公社食堂呢?我曾经在那远近几十公里方圆之内唯一的乒乓球桌上打得大汗从鼻子上往下滴。烧饭的老阿姆非常认真地问我:老孙啊,干什么这样辛苦啊?赢了球又不记工分!我的德化话方言还没有学到可以自由表达的程度,只是意味含混地笑了笑。然而这并不妨碍她打一盆温水,放在我身后。我这个老是自在右派边缘上的走钢丝的分子,多少年了,连平等地对我笑一笑的人都很稀罕。就是最同情我的朋友也只能在宿舍里和我平静地说话,一走出房间,就不能不马上就做出一脸冷若冰霜的样子。好好的一块进食堂,突然和我拉开了距离。这些我都习惯了,朋友受我的连累已经够多的了。但是在德化的农民中间,我体验到一种久违了的平等的默契。听说,那条从大队通往附近的小镇的山路已经改成了公路,这多可惜。在这条路上,留下了我和农民朋友多少赶集的脚印;那路边有芦箕草丛、有原始的椿树、杉树、楠树、甚至眼下已经贵族化了的红豆杉树,在那遮天蔽日的浓荫下,空气里还震荡着当时讲的故事的声音吗?原始的大自然让人们的心解除了戒备。不能忘记一个叫做卢衡权的农民。他知道我当时在政治上的险恶处境,就在有意无意之间保护我:有一次在赶集的时候,一个年青的姑娘,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们一起走好吗?我随意地答应了。随即感到衣服被他有力的手拉了好几下。我无声地跟走到一个角落上。他说:这个女人是个“破鞋”,你跟她走,要经过好几里没有人家的地方。不管你和她有没有发生什么事,回来以后你就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对一个陌生人发出这样的警告,这在城市里是须要多大的勇气啊。然而在这里,并没有任何冒风险的感觉。
最难忘的是,我在一个白云深处的生产小队,劳动了几个月以后,突然来了个“一打三反”运动。一辆当时德化农民从来没有见过的英国三角牌小轿车停在了公路边上。下来的居然是我的几个学生和几个如狼似虎的专案人员。从春耕的水田里,我被拉走了。所有的农民都流露出惊诧的眼神,他们沉默着向两边让着路。我不知道是为我,还是为当时神气活现的专案人员。
当我被背后三双冷漠的目光押解着走向公路边的时候,一个刚刚认识不久的年青朋友,向我迎面走来。我在农民当中早已遗忘了的政治自卑感,突然冒了出来,不由自主地回避他的目光,然而他却主动地迎接上来。那虽然也许只是短短的一秒钟的对视,却比一个小时的对话还要震撼我的心灵。那目光中充满了火热的同情和悲哀,忧虑和关切,还有不平的问讯:这是怎么回事?。
已经多少年了,这样的温情的目光在我这个备受歧视的人的脸上已经久违了。当时,我那软弱的心不能承受这样的温情,惭愧地低下了头。然而,他的目光却坚持着,像一阵固执的风,在我脸上一停就是二十八年。
这次到了德化,却找不到他了。他当时是个民办教师,我不知道他现在是不是“转正”了。打听了好多人,直到快要离开,才偶然地从陪同的人员口中得知,他转正以后,还当了一个时期的中心小学的校长。这使我深深庆幸。但是最初告诉我的联系方式却是错误的。等到得到比较确切的地址时,已是快要启程回家的时刻。
本来,回到德化最大的享受就是和他这样的朋友聚谈,天南海北,神聊胡侃。但是天不作美,我只能托工作人员给他带上一本散文。其中不少篇幅是描写我在国外大学的情感经历的。但是这只能让他知道我这几年的情况。而他的情况,却是空白。他那当年美丽的妻子,几年以后就像花一样憔悴了的妻子如何了?他的孩子当年还没有出世吧,那些当年的朋友这几年的日子过得怎么样?这一切都只能有待来日了。
他是一个普通的德化人,很聪明的。只是没有正规文凭。我时常想:如果他和我一样有机会受到良好的文凭教育,我相信他的成绩当不在我的许多有文凭的朋友之下。
他的名字叫做郑进贺,我相信他是一个普通的德化知识分子。虽然是个小知识分子,但是在我记忆中,却有着当时大知识分子少有的天然的正义感。



摘自《南方日报》

Monday 3 November 2008

爱在最深处

“让那个倒霉的女人见鬼去吧!”坐在饭店拐角的斯蒂芬一边吃加乳酪的三明治一边愤愤地想着。
  六个月前,迷人的女友只对斯蒂芬淡淡地说了几个字,一扬手便离开了他。斯蒂芬想忘掉她,却怎么也忘不掉,回忆总是不经意间便在他内心最柔弱的地方轻轻地咬上一小口。
  大学毕业的几年来,斯蒂芬换了无数次工作,不是薪水低得养不活自己,就是专业不对口,要不就是超强的体力活令人无法忍受。而女友的离去或许就是嫌弃自己居无定所的日子,斯蒂芬一直这么认为。现在这阴霾的日子就要过去,就在昨天斯蒂芬成功应聘成为一家金融公司的助理。哦,简直不敢想象自己以后的生活,“白领”居然幸运地砸中了自己,斯蒂芬有些得意,狠狠地咬了一口涂满乳酪的三明治,仿佛是对女友离去的报复。
  斯蒂芬是在一张过期的报纸上发现这家公司招聘助理的,看看截止日期只剩最后一天了,而这家公司向来以严谨著称。几乎不抱什么幻想,斯蒂芬编撰了自己在一些大公司的就职经历,在网上抄袭了一篇公司要求的投资论文,带着银行信用卡证明匆匆便赶去应聘,以致在电梯的门前差点撞翻了一个戴眼镜的和蔼老头。
  真是好运开始降临,一切出乎意料的顺利,面试那天斯蒂芬背熟了抄袭论文的内容,上街花了20美元租了一套礼服,像模像样地去了公司应聘。
  “那天你撞到我却没说对不起。”这是应聘主考抛给斯蒂芬面试的第一句话。
  “该死,怎会是这个老头,怪不得有些面熟。”斯蒂芬感到背后一阵阵发凉。
  “这是你唯一的机会,在你做出愚蠢的回答之前最好把我的问题想清楚。”老头现在一点也不和蔼。
  光线从老头后面的灯直射过来,斯蒂芬感到自己的脸和灵魂全部暴露在灯光下,而老头却是背着光,他脸上什么表情斯蒂芬一无所知,另两个考官拿着笔不时在纸上记着什么。
  “这不是面试,是提审,真恶毒。”斯蒂芬想。
  “你希望拿多少薪金?”“这是什么鬼问题,这老头很古怪,不能按常理出牌。”斯蒂芬想。
  “越多越好。”斯蒂芬豁了出去。
  “如果我付你30000美元,你希望是一次付清,还是分月付清?”第二个问题更尖锐。
  “那我首先要看银行的同期利率,如果能超过我正常的投资,我希望是一次付清,如果不是的话,我选择分月,对自己也是个约束。”斯蒂芬想到这是一家金融投资公司,便努力地往投资方面答。
  “你很贪婪,不错,很像当年的我。”老头的回答似乎算过了第一关。
  老头没再过多地盘问斯蒂芬过去的经历,把兴趣转到了那篇投资论文,好在斯蒂芬早就背熟了论文的内容,回答起来夸夸其谈,老头很满意,频频点着缺少毛发的脑袋。
  “从现在起,你所做的一切必须对我负责,我是你的老板阿德勒。”老头丢给斯蒂芬最后一句话,结束了令人恐惧的面试。
  受过专业金融知识培训的斯蒂芬做起业务是如鱼得水,凭着敏锐的金融嗅觉,斯蒂芬常有惊人的手笔出现,很快便成为公司投资领域的佼佼者,地位是坐电梯般地扶摇直上,如今在公司管理层仅次于总经理阿德勒。
  斯蒂芬现在很讨厌他的上司阿德勒,觉得这古板的老头绊住了他前进的步伐,每次斯蒂芬新的投资计划都要被老头残忍地削减大半,老头的解释很简单,要预防不期而至的金融萧条。董事会也不满意总经理阿德勒保守的战略,股东们看见的是漫天飞舞的美金,才不去管什么金融萧条呢。董事会几次要求老头放斯蒂芬另起炉灶,大干一场,都遭到阿德勒强烈反对,老头甚至以辞职相威胁。这一招让股东们不约而同地闭上了嘴。毕竟阿德勒是公司的创始人之一,几乎可以这样说,没有阿德勒就没有公司如今的规模。
  斯蒂芬却一直寻找将老头赶下台的机会。
  一天,那曾经抛弃他又吃回头草的医生女友偶然问斯蒂芬:“阿德勒是你上司吗?”
  斯蒂芬说:“我受够他的古板和保守了。”
  女友说:“真遗憾,他得了胰腺癌。”
  “怎会?那老头结实得像头牛!”斯蒂芬惊讶不已。
  “千万别说出去,要不我的行医执照会被吊销的。”
  第二天,每个董事会成员的案头都发了一份关于总经理阿德勒病重的报告。
  “趁那些狗仔队没发现之前,赶快更换总经理,要不我们的股票就完了。”董事会主席首先明确了态度。
  一切顺理成章,斯蒂芬接替阿德勒成为该公司最年轻的执行总裁……故事说到这似乎就要结束了,阿德勒回到了乡下农场,斯蒂芬在商场上依然所向披靡,为他的股东们挣着日以万计的钞票,很快便忘掉了他的上司——手下败将阿德勒。
  两年后的一天,斯蒂芬忽然收到一封来自阿德勒私人律师转给他的信。
  “老头怎么会写信给我,准没安什么好心眼。”斯蒂芬的感觉有些奇怪。
  读完信的斯蒂芬呆住了,往事一幕幕地在脑海中聚集,感觉痛苦得连悲鸣也没了声音。
  信是这样写的:我亲爱的孩子,请允许我这样称呼,还记得我们第一次见面的场合吗?可不是面试,是你撞到我连一声sorry也没对我说,在我的公司还从来没人敢对我那样,看你急匆匆的步履,就像我的孩子,他和你一样,有淡黄的头发,深蓝色的眼睛充满了自信和忧郁,也喜欢那般地步履匆匆。可惜他再也回不来了,九十年代的一次经济危机让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我看了你的履历,竟然发现你们同年,虽然你的工作履历一看便知是伪造的,也不能阻止我对你的期望,更为可笑的是你上交的那篇投资论文——很明显它是我儿子的毕业论文。
  我一直认为你是上天送我的礼物,那我有什么理由拒绝你呢?你收到这封信的时候,我大概已经见到我儿子了,你不必内疚,我自己的身体我最清楚,最后给你个忠告,金融投资不要超过你总资产的60%,以前是这样,以后还是这样。真的怀念和你在一起工作的那些日子,他令我愉快。永远爱你的德雷·阿德勒。
  几年后,斯蒂芬忽然辞去了公司执行总裁一职,买下阿德勒乡下农场,人们发现阿德勒的墓志铭上写着:这里埋葬着一位伟大的父亲,我们因为您的存在而高尚。您永远的儿子:大卫·斯蒂芬。
作者简介

  翟英俊:1973年生。2007年开始发表作品,作品发表在《辽河》《今天》《天池小小说》和《企业文化报》等报刊。

牛津如“牛筋”

英国首相布莱尔在任期间,曾为一名女孩的入学问题,亲自向牛津大学求情。

这名女孩出生于苏格兰边远地区一个教育落后的郡,中学毕业考试成绩全部是A,是近百年来当地第一个达到牛津录取线的毕业生。然而,在她参加面试时,教授们却认为,该学生不具备牛津大学要求的创造潜质,故而拒绝了她的入学申请。

女孩家乡的政府部门对此事极为重视,专程找到教育大臣,请他出面说情。教育大臣认为,如果女孩能进入牛津大学深造,不仅对于落后地区的教育是个激励,对于整个英国教育事业来说,也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于是欣然应允,找到牛津大学的有关部门,希望给予女孩破格录取。出乎意料的是,牛津方面以不容置疑的态度予以拒绝。教育大臣又找到副首相,副首相再次出马,同样被婉言拒绝了。万般无奈之下,副首相只得请首相布莱尔出面疏通。布莱尔得知情况,亲自给牛津大学打电话过问此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极力说服校方改变原先决定。没过多久,牛津大学发表声明:“首相的建议虽然出于对落后地区学生的关怀,但我们仍不能接受,理由就是一个:在招生问题上,任何人无权更改学院教授的面试结论,这是牛津大学几百年来的传统。”

布莱尔觉得很没有面子,满腹牢骚,此后的一个私人场合,当有人提到牛津大学时,他顺口表达了自己的想法:牛津大学就像“牛筋”一样,太倔强、太古板了,要与时俱进,必须进行改革。不料,此话传到牛津师生的耳朵里,引起极大愤慨,学校立即取消了授予布莱尔荣誉博士学位的计划,并对政府行政干预学校事务提出严重搞议。

从这件事中,牛津大学向人们展示了它之所以能够享誉世界的一个重要原因:除了软硬件的支撑外,必须要有像“牛筋”一样对制度的坚持。

(《青年文摘》2008年11月上半月刊P8)

Sunday 2 November 2008

最美的距离

作者:子娟

在奔向中年的时候,她偶尔翻阅自己的心灵史,回忆生命中结识过的异性朋友,悟出一个简朴的道理:男女之间最美好的一种距离,其实就是隔着一张餐桌的距离。这是她从自己与一位异性朋友的交往经历中总结出来的。

今年是她与他相识28周年。他们有过同窗共读的青葱岁月,也有过鸿雁往来的纯真日子,更有过一起喝咖啡的浪漫时光。仅有大约5年时间是彼此交往的空白,而在那空白的5年里,他与她各自恋爱,各自成家。期间也曾有过几次偶遇,或在熙熙攘攘的书店门口,或在人来人往的十字街头,但两人只是礼节式地点点头,任脸上平静的微笑掩藏内心翻滚的波澜。

那时候,两人还茫然于找不到一种最好的相处方式。直到那年的早春二月,在一场同学聚会中,他与她再度相遇。至此,她明白,生命中有些人注定用一辈子的时间也无法忘记。就这样,在爱情悄然转身之后的若干年,两个人襟怀坦荡地重摆友情的筵席。他与她能够心照不宣地将千山万水的距离浓缩为咫尺,凭的就是对缘分的尊重与对友情的信仰。

其实他与她的缘分源于学生时代的一场游戏。那年冬天的一个夜晚,女同学集中在宿舍玩“拈名游戏”:临窗的书桌上散落着几十张折成飞鸟状的小纸条,每张小纸条都写有本班一名男同学的名字,而她在笑声中随意拈起的就是他的名字,但那时他的名字于她而言仅仅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名。不谙世事的她,并未察觉到这或许就是冥冥中注定的选择。直到若干年后他的名字在她的心海里掀起过惊涛骇浪,她才开始对少女时代所玩的那个“拈名游戏”怀有一种宿命的信仰。

回想那段携爱同行的日子,他几乎每一个星期都请她喝一次咖啡。那时候,她心里多么渴望成为他心目中最重要的女子啊,可他总是不懂得用甜言蜜语讨她欢心,在她面前反复强调母亲是最重要的人,却不知道这句话会粉碎一个逞强好胜的女孩子的自尊,将她推向痛苦与绝望的深渊。许多年之后,时过境迁,她才理解他的苦衷,一个从小失去父爱的男孩视母爱如生命也合情合理。

其实世间大多数男人都认为母亲是不可替代的,她就以这样的理由谅解了他,从此不再探究自己在他心中所占据的位置。

前年秋天,她在一次同学聚餐中得知他母亲因病住院,便悄悄地去医院探望。这是她第一次见他的母亲。面对那位朴素慈祥的老妇,她自我介绍:“我是你儿子的老同学兼好朋友。”他的母亲很快便醒悟过来:“哦,我知道了,你就是……我儿子以前经常提起你呢!”她坐在病床前,微笑着听他的母亲讲述他童年的故事。她忽然忆及自己当年曾经暗暗为屈居他母亲之后而吃醋的往事,顿时愧疚得无地自容。那一刻,她是多么敬重眼前的老妇人。正是这位母亲含辛茹苦地养育了一个品行优秀的儿子啊!

多年来,他和她见面的地点总是餐厅。城里城外的许多餐厅都见证过他们的餐桌时光。有时候吃一顿饭就消磨几个小时,或谈工作的甜酸苦辣,或谈生活的起承转合,总是没有冷场。也正是这种恰当的“餐桌距离”,使他与她能够平稳地度过激情岁月,顺利踏入理智之年。外人目睹他们在吃饭时有说有笑的样子,也许会误以为他们关系暧昧,其实他们心里很明白,一张餐桌,就是彼此之间的楚河汉界,情感与理智泾渭分明。在某个咖啡飘香的静美时刻,她忽然领悟:男女之间最美好的距离,是一张餐桌的距离。她喜欢和他之间隔着一张餐桌的距离,这是一种可以嘘寒问暖又能避免意乱情迷的距离,这是一种可以交流心事又能避免缠绵之举的距离,这样的距离亲密有间。

青年时代曾将“生不同衾死不同穴”视作两情相悦者的千古憾事,中年以后才明白,两个人能够常常同桌进餐,也是一种可遇不可求的缘分。古人云:“百年修得同船渡,千载修来共枕眠”,而他与她之间的“同桌食”至少也是半生修来的结果,因此,她更加珍惜这位坐在餐桌对面的朋友以及眼前的饭菜,并怀着感恩的心情,将一杯盛满友情的咖啡喝下去。

编辑:范晓娟
兰州时报

智者无惧

智者无惧
55年前的一个夜晚,在美国犹他州盐湖城的一家医院里,一个男婴呱呱坠地。他就是金·彼得。
刚出生时,彼得的头就比其他普通新生儿的3倍还大,让他柔软脆弱的颈部难以支撑。在他的后脑勺上,长着一个奇怪的鼓包。经过做脑部扫描,结果发现他的颅内脑后部竟长有一个巨型的瘤状物,瘤状物内部呈液体状态。这个瘤犹如隐藏在彼得头中的一颗定时炸弹,随时都有可能破裂,他的生命危在旦夕。
医生说,彼得存活的几率几乎为零。此时,彼得的父母必须面对两种痛苦的抉择:要么放弃救治,把他送到福利院,要么做风险系数极高的手术。最终,彼得的父母没有选择手术,而是把彼得带回了家,精心地呵护和照料。
襁褓中的彼得很少啼哭,总是合着双眼安静地躺在那里。父母怕他悄无声息地死去,便随时过来观察他的呼吸,以确定他还活着。
时光荏苒,转眼间,彼得1岁了。这天,彼得的父亲带他回医院做脑部复查。在医生看来,彼得能活到1岁简直是个生命的奇迹。检查之后,医生惊诧地发现,彼得颅内水瘤的直径明显小于先前,也就是说,水瘤正在逐渐萎缩,这意味着彼得的生命也许不会再受到威胁。
然而很快,新的问题接踵而至。彼得长到3岁时,还不会说话,不会走路,不会穿衣服,对外界的感觉很迟钝。
他再次被送到医院进行检查。这次,医生得出的结论是:彼得颅内的水瘤已经完全萎缩,但萎缩组织形成了一个结,压迫小脑导致功能障碍。也就是说,彼得今后将是个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低能儿。
彼得4岁时才开始蹒跚学步,他行动艰难而迟缓,动作扭曲歪斜。他无法像其他孩子一样尽情地享受生活的多彩和美好,只能整日坐在书架下面的地板上,翻着一本本厚厚的书籍。低能儿通常会重复做同一个动作,因而,彼得的举动并没有引起家人的注意。
直到有一天,他的父亲在看报纸时遇到了一个不认识的字,坐在一旁的彼得凑过来,用含糊不清的口齿念出了那个字的读音,并解释了字的意思,父亲顿时惊呆了。
事实上,彼得3岁就会背诵字典了,4岁时记住了百科全书的1~8册。他看书的速度惊人,常人看书通常要用3分钟才能看完1页,而彼得则左眼看左页,右眼看右页,只需八九秒就可以看完,并能熟记书中98%的内容。
随着年龄的增长,彼得的记忆力变得更加惊人。他曾用85分钟看完一本书。数年之后,他依然可以说出这本书的内容和书中人物的名字,甚至还能只字不差地背诵书中大段的章节。除此之外,彼得还知道全美所有城市名称、高速公路编号、邮政编码、电话号码及电视台名称;心算所用的时间,仅是常人的1/3;能根据一个人的生日,在半分钟内准确地计算出这个人退休的日期将是哪年哪月哪日及星期几;还可以在钢琴上弹奏几十年前听过的乐曲,知道是哪位作曲家创作的,以及生日、出生地和去世的日期。
然而,一个生活中的智障低能儿,怎么会有如此超强的记忆力呢?原来,彼得的脑部结构不同于常人。通常,正常人的脑部分为左右两个脑半球,而彼得的两个脑半球却紧密地合成为一个整体,并且彼得的脑部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他的左脑严重萎缩,而右脑则因水瘤萎缩产生的压力逐渐分裂成了8~9个部分。
人类的右脑支配如音乐、数学、艺术、视觉及动作等方面的能力,而左脑则支配如语言、逻辑行为等方面的能力。
彼得由于左脑萎缩受损而丧失了语言和自理能力,却由于右脑的不断分裂发达而成了记忆力超强的天才。这一现象被医学界称为“学者症候群”,即“白痴型的天才”。
尽管医学专家为彼得测证的“记忆智商”结果高达220,但在现实生活中,彼得却依然是个低能、极度自卑的人。他很少上街,不愿与人交往,甚至害怕面对他人的目光。
后来,智障市民协会把彼得介绍给了《雨人》的编剧,而他则成为“雨人”的人物原型。这部影片由好莱坞著名影星达斯汀·霍夫曼主演,曾多次获得大奖。这次不同寻常的经历,使他渐渐地摆脱掉了自闭的阴影,变得开朗起来。
虽然,彼得的逻辑思维能力几乎为零,但他却有着自己处事的方式和原则。
1998年,彼得受到白宫的邀请,要他去参加一次访问。然而,他竟毫不犹豫地回绝了。这件事顿时掀起一场轩然大波,几乎所有的人都在猜测,彼得到底为什么要拒绝白宫的邀请。
最终,彼得平淡地说出了他的理由:“那个与克林顿传出绯闻的莱温斯基,不是我喜欢的那一类人。”答案竟如此简单,像是一个幼儿园的男孩儿在挑选他的玩伴儿。
如今,55岁的彼得,已经读完大约1.2万本书籍,成为15项学科中当之无愧的专家。像彼得一样,有着超级天才记忆力的同时,却又能用最单纯的目光和态度来审视和处理周遭的事物,这其实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幸福。

坦率的伟大

 火越烧越烈了,火势蔓延开来,隔壁的屋子也开始燃烧。已经有人拨打了119,在消防车来之前,从宿舍里已经传来了仓皇恐惧的凄厉叫声。有人在里面!所有围观的人都是一惊。

  面对大火,所有人都犹豫了,血肉之躯想要进去救人恐怕连自身都难保。就在这个时候,人群里有个年轻的小伙子忽然脱去身上的衣服,在附近一家饭店里用自来水打湿披在身上,一头钻进了浓烟当中。所有人都提心吊胆地为这个年轻人祈祷,

  再次出现的时候,他已经显得十分狼狈。头发已经被烧焦,冒着缕缕青烟。而被他搀扶着的人已经几近昏迷,只靠一股意志在支撑着自己的身体,跟着他走了出来。把被救的人放下,小伙子又一次冲进了火海当中。那个被救的人低声喃喃地说:“没有人了,没人了……”

  围观的群众呆住,既然没人了。他还进去做什么。

  1分钟、5分钟,时间一点一点缓慢地流逝。消防车终于来到了现场,火势一点一点地被压制。人们随着消防员一起,一点点地向宿舍内前进。

  终于,人们在最先着火的宿舍的地面上发现了那个年轻的小伙子昏迷在地上。身上的衣服被烧得焦黑,浑身皮肤也被烧成了炭状,一股蛋白质燃烧的臭味在他身边弥漫,他的身下,牢牢地压着一台什么仪器,他下意识地用双手一直护着它。

  英雄被救护车送往了医院,全身90%的重度烧伤。有媒体在事发一周后来到了医院,对神智已经清醒的他进行采访。记者们围着病床,问了个老套的问题:“当时面对大火,你是怎么想到要冲进去救人的。而且,怎么想到要去为一台仪器而拼命。”

  他沉默了很久,然后低声说:“其实,最先着火的是我的宿舍。我出去买东西的时候,把燃烧的烟蒂随手扔在了桌子上,回来后,我发现我的屋子着了火,还连累到了其他屋子里的人。所以,去救被困的人是我应该做的。而那台仪器是我从公司借回来做实验用的,我不能因为我的错误让它损坏。如果不是因为这场火是我的疏忽而引起的,我也许不会选择冲进去,我会退缩。”

  有记者开始默默地退出病房了。只有一个电视台的老记者,原原本本地把这段录像放在了自己的节目上。老记者只在最后说了一句话:“这是一个平凡而伟大的人,他的平凡,在于他的道德没有我们想象的高尚,他的伟大,在于他犯了错误勇于承担!”

弯腰拾起的尊严

□作者:李伟


很久以前,一位挪威青年男子漂洋过海到了法国,他要报考著名的巴黎音乐学院。考试的时候,尽管他竭力将自己的水平发挥到最佳状态,但主考官还是没能录取他。

身无分文的青年男子来到学院外不远处一条繁华的街道,勒紧裤带在一棵树下拉响了手中的琴。他拉了一曲又一曲,吸引了无数人驻足聆听。饥饿的青年男子最终捧起自己的琴盒,围观的人们,纷纷掏出钱来,放在了琴盒里。一个无赖鄙夷地将钱扔在青年男子的脚下。青年男子看了看无赖,弯下腰拾起地上的钱,递给无赖说:“先生,您的钱丢在了地上。”无赖接过钱,重新扔在青年男子的脚下,傲慢地说:“这钱已经是你的了,你必须收下!”青年男子再次看了看无赖,深深地对他鞠了个躬说:“先生,谢谢您的资助!刚才您掉了钱,我弯腰为您捡起。现在我的钱掉在了地上,麻烦您也为我捡起!”无赖被青年出乎意料的举动震撼了,最终捡起地上的钱放入青年男子的琴盒,然后灰溜溜地走了。

围观的人群中有双眼睛一直默默关注着青年男子,他就是刚才的那位主考官。他将青年男子带回学院,最终录取了他。这位青年男子叫比尔撒丁,后来成为挪威小有名气的音乐家,他的代表作是《挺起你的胸膛》。

当我们陷入生活最低谷的时候,有时会招致一些无端的蔑视;当我们处在为生存苦苦挣扎的关头,有时会遭遇肆意践踏你尊严的人。针锋相对的反抗是我们的本能,但往往会让那些缺知少德者更加变本加厉。我们不如以理智去应对,以一种宽容的心态去展示并维护我们的尊严。那时你会发现,任何邪恶在正义面前都将无法站稳脚跟。

有的时候,弯下的是腰,但拾起来的,却是你无价的尊严!



雪梅摘自《厦门日报》

Saturday 1 November 2008

太阳上的母女

张鸣跃


妈妈有4个孩子,是乡下的泼辣女人,对孩子很严,对小女儿也一样。
小女儿很灵秀,样样在人前。15岁那年,女儿考上了师范学校,可是不久,一场墙塌之祸让她的命运改了道。女儿两个多月后醒来,首先看得到的是,身体强健的妈妈瘦了许多。她哭了,妈妈细细地告诉她这两个多月她是怎样活过来的,花了多少钱,为借钱妈妈跑了多少路,这日日夜夜妈妈流了多少泪,给神烧了多少香……
女儿奇怪,妈妈勤苦寡言一辈子,从不说苦表功,今天是咋了?妈妈最后说了一句:“你要听话!好好活下去!”女儿使劲儿点点头。
出院回家,在自己的屋里,女儿无意中照镜子。只听一声惨叫,镜子碎了,人也瘫坐在地上……


详情请见《37°女人》 2008年11(总第37期)

分个苹果给别人

北京大学2008年开学典礼上,俞敏洪应北大校长之邀做了演讲。这位北大老校友、新东方创始人的演讲非常精彩。他讲的主题很严肃,要想成功只有努力。但他的语言很轻松,没有干巴巴的说教,全是用诙谐幽默甚至调侃的语言讲的亲身经历,短短的演讲竟赢得了近40次笑声和掌声。 他讲的努力是从一点一滴做起的。其中的两个小故事耐人寻味。
第一个讲的是别人。有个企业家的同班同学,家庭比较富有,上大学的时候,他每个礼拜都会带6个苹果到学校来。同宿舍的同学以为他会每人分一个,结果是他自己一天吃一个。通过这件小事,他给同学们留下了一个自私的印象。后来,这个企业家事业成功了,而那个独自吃苹果的同学没干成什么事情,就希望到这个企业家的公司工作,这个企业家没有接受他。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那个苹果,所有人都不同意他加盟。
第二个讲的是他自己。俞敏洪在北大上学的时候,每天打扫宿舍卫生并为同学们打开水,并且一直坚持了4年。他说,这件事情没有白做。十年后,他创办的新东方具有一定规模时,希望有合作者,他就带着大把的美元跑到了美国和加拿大去挖那些昔日的同学。那些同学回来了,理由却很意外。同学们说:“俞敏洪,我们回去是冲着你过去为我们打了4年水。我们知道你有这样一种精神,你有饭吃肯定不会给我们粥喝,所以让我们一起回中国,干新东方吧。”
两个小故事,看似都很意外,可完全在情理之中。如果当年那个同学能分个苹果给同学,俞敏洪不给同学扫地打水,很可能是另一种相反的结果。所以,不要小看你眼下做的点点滴滴,它很可能会影响你的未来。《中国国门时报》